(东西问)短评:兼答立陶宛:为何错误不只在一个名称?
中新社北京1月7日电 题:兼答立陶宛:为何错误不只在一个名称?
中新社记者 文龙杰
立陶宛总统瑙塞达近日批评该国政府决定让台当局以“台湾”名义开设所谓“驻立陶宛代表处”是一个“错误”,且表示“错误不在于代表处的开设,而是名称”。
瑙塞达坦承,代表处的名称现在成了影响立陶宛与中国关系的关键因素。有人不明白“一个名字关键何在?”。假如这种发问不是故作颟顸,那实有必要为其补一堂常识课。
“名”里乾坤大,无论中外,都对此格外重视。
中国人历来重视“名”。孔子在回答学生子路关于理政首先要做什么的问题时说,“必也正名乎”,因为“名不正则言不顺;言不顺则事不成”。(《论语·子路》)
在西方,“名”则涉及“世界是什么”的问题。柏拉图《对话录》的《克拉底鲁篇》专门记录了克拉底鲁、赫莫根尼和苏格拉底关于“名”的对话。苏格拉底指出,名称须顺应客体的客观属性,同时系为社会群体所共同使用。克拉底鲁则认为名称是认识事物的唯一途径,因其来源于事物本身的内在性质。
“名”之所以重要,在于其连接形而下与形而上的独特属性。形而下,名指称人与物;形而上,名作为概念单元是意识、观念和思想的基石。
因此,中国经典说,“名称者,别彼此而检虚实者也”,“治天下之要在于正名。正名去伪,事成若化。苟能正名,天成地平。”西方也强调“名称的某种正确性,无论是对于希腊人,还是对于野蛮人都是天赋的,对所有人都一样”。
一旦名不正,也就是名实不符,与“名”相伴的价值观和秩序就会随之瓦解,“礼乐不兴”,“刑罚不中”,而“民无所措手足”。也就是现代社会学所谓“失范”。
概言之,任何一个“名”都匹配着一套规范和秩序,而名实相符是维护规范和秩序的前提。“正名”“循名责实”涉及的是事实的厘清与秩序的匡正。
“形正由名,则名不可差。”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,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。台湾的“正名”只能是“中国台湾”,台湾在海外设代表处,名称只应是“台北”。
话不妨挑明了说,台当局在立陶宛以“台湾”名义开设代表处,无非企图暗度陈仓,为其“一中一台”的图谋打掩护,以便混淆视听、乱中牟利。名不正言不顺,故有人为台当局此举画像:三分赖皮嘴脸,七分猥琐行径。
凡有识见的和负责任的政治家,都深知放任“名不正”的多米诺骨牌一块块倾倒,必将引发“礼崩乐坏”的无法收拾局面。至于那些仍持“无非就是一个名称”观点者,若非朽木难雕,必属别有用心。
希望已认知“错误在于名称”的瑙塞达能有纠正错误的行动。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所指出,“中立关系受挫的是非曲直十分清楚。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开脱,无助于问题的解决,也无助于中立关系的改善。”
另一面,也奉劝台当局在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客观事实前,妄图挟洋谋“独”是打错了算盘,在“名”“实”上玩花活、耍伎俩和搞小动作,那是自欺欺人,注定失败。
看离照当空朗,扫却了浮云障。任何“台独”图谋都不可能得逞,只会遭到彻底粉碎。中国台湾,名正言顺事成,祖国必须统一,也必然统一。(完)